从唐代官场的“两面人”说开去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18-01-16 11:20
●唐代由盛转衰等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,“两面人”的危害很大,必须及时把他们辨别出来、清除出去。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,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截面。从相关史籍、资料中可以看到,尽管“口言善,身行恶”的“两面人”官员善于伪装,却逃不过史官的直笔。如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《唐国史补》《资治通鉴》等,就对唐代官场的“两面人”的种种行径作了如实记载,通过入木三分的刻画,把“两面人”的本质阐述得可谓淋漓尽致。 李肇《唐国史补》记载:唐德宗时官至工部尚书的裴佶,曾对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 裴佶小时候,他姑父在朝为官。一次,裴佶到姑父府中看望姑姑,正好遇到刚退朝回家的姑父在义正词严地大发感慨:“崔昭算什么东西,官员们都称赞他,这肯定是他给官员们行贿的结果。像他这么做怎么会不出事?”话音刚落,门卫来通报:“寿州刺史崔昭前来拜见大人。”裴佶的姑父闻报大怒,举起马鞭就要抽打门卫。其言外之意,“这种坏人来访,你竟敢替他通报!”过了好久,他才换上官服,很不情愿地去见崔昭。裴佶没想到,一转眼工夫,姑父就吩咐快给崔昭大人烹茶,又命令下人设宴款待崔昭,还安排人替崔昭喂马,给崔昭的仆从管饭。和裴佶同在后堂的姑姑感到莫名其妙:“前何倨而后何恭也?”谜底很快就揭晓了。裴佶的姑父回到后堂时,一脸得意地招呼裴佶:“孩子,你先到书房玩耍休息吧!”裴佶出门还没有走下台阶,回头看见姑夫从怀中取出一张礼单,“乃昭赠官絁千匹”。 这个前倨后恭的故事,活灵活现地揭露了那种平时满口原则、道貌岸然,一遇到私利则表现出贪婪、无耻的“两面人”。像这样可笑的“两面人”,在唐代屡见不鲜。 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唐睿宗(李旦)景云元年,安乐公主的死党——司农卿赵履温,在得知临淄王李隆基(后为唐玄宗)发动兵变,安乐公主被杀的消息后,马上飞奔到宫中安福楼下对李隆基的老爹李旦“舞蹈称万岁”。哪知,李旦早就看透了这个“两面人”,于是,赵履温高呼“万岁”的声音还没落地,李旦就“令万骑斩之”。 司农卿是从三品官职,主管全国农业生产、贸易、仓储和皇苑事务。赵履温担任司农卿后,想尽千方百计博得安乐公主欢心,不惜倾尽国库为安乐公主大修宅第,“筑台穿池无休已”。在野蛮拆迁老百姓房子时,赵履温最为卖力。安乐公主的新豪宅背后,不知流淌着多少老百姓的血泪。还有,此人虽是堂堂朝廷命官,但为表现巴结安乐公主的诚心,居然掖起自己的紫衫袍,把公主车驾的缰绳套在自己脖子上给公主拉车。《朝野佥载》评价赵履温:“心佞而险,行僻而骄。折支势族,舐痔权门。谄于事上,傲于接下。”赵履温被斩杀后,深受其害的老百姓蜂拥而至,将这厮的肉割走,不一会,就只剩下了骨头架子。 唐代还有一个著名的“两面人”,就是李林甫。此人在唐玄宗时期,窃居相位长达十九年。《资治通鉴》评价:“世谓李林甫‘口有蜜,腹有剑’。” 李林甫任宰相时,特别妒忌有才华的人和有实力的竞争者,表面上对人十分友好,尽说甜言蜜语,私下却施以打击陷害,“啖以甘言而阴陷之”。天宝元年,唐太宗李世民曾孙、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李适之担任左相,并兼任兵部尚书。李适之拜相后,与中书令李林甫争权,被后者视为眼中钉。 李林甫紧紧抓住李适之性情粗疏的弱点,经常给李适之挖坑下套。有一次,他偷偷告诉李适之:“华山有金矿,开采可以富国,皇帝还不知道。”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时,将华山金矿奏知唐玄宗,玄宗听罢龙颜大悦,立即找来李林甫商议。此时,李林甫却故作诧异地说:“这件事,人所共知。只是,华山是帝王‘风水’集中的‘龙脉’所在,怎么能只顾赚钱而破坏‘龙脉’呢?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必定心怀鬼胎。”唐玄宗因此便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,对他道:“你以后奏事时,要先与李林甫商议。”李适之从此逐渐被疏远。天宝五年,李适之被罢去相位。 唐代由盛转衰等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,“两面人”的危害很大,必须及时把他们辨别出来、清除出去。综观近年来查处的贪腐官员,“两面人”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。有的表里不一、欺上瞒下,说一套、做一套,台上一套、台下一套,当面一套、背后一套;有的公开场合要党员、干部坚定理想信念,背地里自己不敬苍生敬鬼神,笃信风水、迷信“大师”;有的张口“廉洁”、闭口“清正”,私底下却疯狂敛财。 要有效识破“两面人”,防范其对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严重危害,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,对“关键少数”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、进行更严的管理和监督。在监督方面,尤其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,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,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,充分发挥群众监督、舆论监督作用。当“监督之眼”无处不在,“两面人”焉有立足之地?(王丹誉) 【编辑:罗玮】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