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贫“奶酪”不容擅动
来源:www.63365.com 发布时间:2018-01-05 21:7
日前,株洲市纪委对10起发生在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进行了通报,曝光了包括炎陵县霞阳镇石玉村原党支部书记陈梅秀等人在内的23名“蝇贪”。 “蝇贪”被查固然大快人心,但层出不穷的案件本身,也需要我们认真反思。精准扶贫实施以来,我们一再强调扶贫“奶酪”动不得,可为什么扶贫领域的贪腐行为还是屡禁不止?为什么还是有扶贫干部“前腐后继”?是疏忽?是意外?还是其他原因? 腐败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,但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。一个心无底线、不知敬畏的人,自然就会肆无忌惮,为所欲为。而基层的少数扶贫干部,他们党性不高,原则性不强,面对扶贫资金这块“唐僧肉”,难免“心生歹念”,假借职务便利,截留资金,坐地分赃。也正因为扶贫干部的“拔毛”行为,把“雪中送炭”变成了“雪上加霜”,不仅消磨了人民群众“脱贫致富奔小康”的激情,更损耗了党和政府来之不易的公信力。 但是,扶贫事关7000多万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,绝对不容一篙松劲。我们必须要以“绣花功夫”和“工匠精神”做好扶贫工作,确保政策落实、任务落实、资金落实,让“雁过拔毛”者不能伸手,让扶贫补助真正惠及人民。 此外,要避免“雁过拔毛”式腐败在扶贫领域再次上演,还必须对“拔毛”者毫不留情,让他们不敢伸手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开展专项整治、加强监督问责,层层压实责任。只有采取严厉的惩处措施,才能让那些心存歪念的干部有所反思和悔悟,只有坚持“零容忍”的反腐态度,才能让扶贫干部更加重视扶贫工作,不敢有一丝松懈。 群众利益无小事,惩治腐败无盲区。从严监督扶贫领域的每一个角落,从严规范扶贫资金使用的每一个环节,才能遏止“拔毛”行为,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。(芙蓉区 孔干) 【编辑:罗玮】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