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行不愧影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18-01-10 16:51
台上台下一个样,人前人后一个样,尤其是在私底下、无人时、细微处,更要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,始终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逾矩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“慎独”要求。 慎独,最早出自《中庸》:“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”,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自律精神。自古至今,慎独始终是道德修养的高境界。 慎独,就要做到“不为”。东汉安帝时期,杨震赴东莱太守任,途经昌邑,时任县令的王密因感念杨震当年的提携之恩,夜里怀揣十斤金子赠送给杨震。杨震愤然拒绝:“作为老朋友,我是了解你的,你不了解我,这是怎么回事呢?”王密悄声说,夜里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。杨震责问道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!”这就是非常有名的“四知先生”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。杨震以“清廉吏”为座右铭,其精神是值得敬仰的,杨震也成为后人争相效仿的对象。 慎独,还要做到“不想”。道光二十二年,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。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,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,心里很羡慕。醒来之后,曾国藩痛加自责,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重,居然做梦梦到,是不能容忍的。当日中午,他在朋友家吃饭,席间获知某人得到一份额外的好处,又心生羡慕。他在日记中写明,上午刚刚谴责了自己,中午居然又犯了同样的错,“真可谓下流”。修身养心是曾国藩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,他以记日记的形式,对自己的言行每日进行检查、反思,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检讨,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,也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,克制内心的邪念。 不做,不想,也不说,要把慎独作为“不为外人道哉”的自我修行。晋武帝听闻胡氏父子为官清廉,召见胡威并对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加赞赏。晋武帝问道:“你和你父亲相比,谁更清廉?”胡威回答说:“我不如我父亲。”晋武帝问为什么,胡威答道:“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,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,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!” 慎独是高境界,也应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追求。外在的行为是内心的映射,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认同,守纪律、讲规矩就会变成一句空话。一些党员干部敢于顶风违纪、以身试法,就是因为怀有侥幸心理,把别人可能看不到的暗处当做“安全地带”。纵观一些被查处的贪腐案例,会发现不少落马官员都存在言行不一、表里相悖的“两面人”做派,面对纪律和规矩的约束,说一套、做一套,口头重视、内心轻视,表面不敢、内心不愿。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,就会彻底暴露其本质,妄图通过一切手段钻空子,由此在违纪违法的歧途中越滑越远,害了自己、坑了家人,最终难逃党纪国法的惩处。 刘少奇同志在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一书中说,真正的共产党人即使在“个人独立工作、无人监督、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,他能够‘慎独’,不做任何坏事”。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,没有监视和看管的情况下,也要能够严格要求自己,不做违背道德的事,不做违背党纪国法的事,即使自己心里有了不好的念头,也能及时克服,方能称得上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。 南宋著名理学家蔡元定,恪守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”的座右铭,意思是人们在独自行走的时候能够无愧于自己的影子,在独自眠卧的时候不愧于自己的衾被。共产党员应当以此为榜样,力戒“两面人”的做派,追求慎独的高境界。如果人人都能时时慎独慎微、常常反躬自省,那么海晏河清、朗朗乾坤就并不遥远。(吴雯雯) 【编辑:罗玮】
|
|